古代最早的粽子并不是用糯米做的,而是用黍米作为主要材料。据记载,春秋时期,人们使用菰叶(茭白叶)包裹黍米,制成牛角状的粽子,称为“角黍”。此外,还有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的粽子,称为“筒粽”。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魏晋时期,筒粽逐渐消失,而包裹黍米的叶片发展为了芭蕉叶、荷叶等,最终大多数使用箬叶和芦苇叶。
到了唐代,糯米逐渐取代了黍米,成为了粽子的主要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