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大全> 列表
香云纱历史
时间:2025-04-13 20:28:29
答案

“香云纱”俗称“白坯纱”,又名薯莨纱,经过晒莨后的成品称“莨纱”,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手工制作的植物染色面料,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它制作工艺独特,数量稀少,加之该面料具有凉爽宜人、易洗快干、色深耐脏、不沾皮肤、轻薄而不易折皱、柔软而富有身骨等特点,特别受到沿海地区渔民的青睐。在过去,香云纱被称为软黄金,只有朱门大户人家才能享用。在织造上,它是经线以绞纱织成带有几何行小提花的白坯纱,再用广东特有植物薯莨的汁水浸染桑,后用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富含多种矿物质的河涌淤泥覆盖,经日晒加工而成。由于穿着走路会“沙沙”作响,所以最初叫“响云纱”,后人以谐音叫做“香云纱”。

唐代已有关于薯莨的记载,北宋沈括和明代李时珍都曾记述过薯莨的染色作用佛山市顺德区的养蚕缫丝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素有“南国丝都”之美誉,这里完整保存了香云纱的染整技艺。明代永乐年间,广东莨纱已经出口到国外。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南海开始织造土蚕丝平纹织物——绸,经晒莨染整后便是莨绸;清宣统元年(1909年)佛山有晒莨户9家,工人约200名。莨绸主要远销欧美、印度、南洋等地。

民国初期,南海首创具有扭眼通花的桑蚕丝织物,小提花者称“帐纱”,大提花者称“云纱”,统称为“纱”,经晒莨后即为莨纱,其时,南海、顺德、广州等地相继开设了织造白坯纱和晒莨的工厂,或单独从事晒莨工艺的晒场,珠三角呈现出莨纱生产的欣欣向荣局面,普遍出现了“织晒卖”“自晒卖”等形式的经营者。

20世纪40、50年代,香云纱曾是流行于岭南的独特的夏季服装面料,关于它的起源还有一段故事。话说珠三角渔民用薯莨浸泡渔网时发现渔网变得坚挺耐用,他们将衣服浸泡了薯莨汁后,发现也能像渔网那样坚挺,加之沾染上的河泥能使衣服发出黑色的光亮,而且衣服越穿越柔软耐用,因此渔民在浸泡渔网时也开始浸泡自己日常生活的衣服,久而久之这种特殊的地域性纱绸制品就出现了。

推荐
Copyright © 2025 一眼知识网 |  琼ICP备2022020623号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