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
最初,清明只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因为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扫墓祭祖外,还有踏青、插柳等。人们在这一天会回到故乡,扫墓祭祖,为已经逝去的亲人献上鲜花、食品等,同时也会到郊外散步游玩,享受春天的美好。插柳则是清明节的另一个特色习俗,人们会折下嫩绿的柳枝,戴在头上或挂在门前,寓意迎接春天的到来和祈求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