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原名“圆明寺”,始建于元代,是元、明、清三代皇家园林之一。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作大规模修缮和扩建,覆盖面积达350公顷,被誉为“万园之园”。
圆明园由三个部分组成:前、中、后园。前园雍容华贵,有诸如“三十景”、“十二景”等等的著名园林景点;中园别有洞天,峰峦叠嶂,当中的“大观楼”更是传世名楼之一;后园集中展示文化古迹,有江南水乡风格的“西洋楼”,现在被摆放在门口的“玉兰船”,一个仿照威廉·肯特的铁质帆船。
圆明园被誉为“东方凡尔赛”,具有珍贵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但在185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烧毁,损失惨重。如今留存下来的建筑物多为德国人、法国人、美国人等西方人所劫掠的。在近年来进行的修缮工程中,学术界特别重视其文物价值,尽量恢复原貌,尤其后园恢复开始,更是引发了全球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