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情和目光。
说话时,一定要保持微笑吗?回答是“不一定”。说着什么事,就配上什么心情,如果一直笑着,反而像一种神经病。再加上目光的运用,会影响听者是否喜欢你,没有哪个听众喜欢说者不看自己。因此,在我们做公共演讲时,每隔一段时间,要让听众感觉到我们的眼睛,对着他看2~3秒。这会使对方更容易认同你,也会感觉到你真诚。在小范围内,可以让每一个观众都能看到右、能看到左。若场次特别大,将目光以「口字形」送到整场会场,四角逐个虚视,目光移动的速度不要过快,否则会让对方产生被忽视的感觉。要用头带动眼睛朝向,不要让眼睛自转。否则斜视别人,会让对方感到被冒犯,大大削弱我们的气场。
2.调节声音。
若要使用麦克风,建议不要将麦克风卷到嘴边,或拿得太远。一般说来,话筒底部与地面垂直,顶部距下巴约一厘米,不要挡住自己的脸。话筒拿得太近,容易喷麦子,而且声音太大,听众耳朵嗡嗡作响。话筒离得太远,听众无法听清楚我们的谈话,无法谈论气场。嗓音洪亮的人,往往也会使对方感觉更加低沉,所以如果习惯了小声说话,就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达到一个中等水平。
3.固定好四肢。
登台演讲时,新手最容易暴露的是他们的肢体,没有经过训练,上台将会不知所措。肢体应该怎样处理?我的方法叫“胃痛”-双手交叉,并紧贴肚脐处。这样做最自然最有气派,最好不要双手自然下垂,会给人感觉很随意。这一理论是,在上台演讲时,双手不能超过头顶或腰下。头上的高处显得夸张,下腰则偏低。若要表达手势,五指并拢作任何动作,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不要用单指头指向对方即可。间或走一走,可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注意不要出现后背。无论是姿势,还是行动,都不能太频繁或太突然,也不能太快,这会削弱我们的气度。我们看电视时,越是大人物,通常动作越慢,动作越慢,给人感觉越稳。情绪、眼神、声音、肢体,这些恰当的运用,能增强我们的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