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分制指的是对于考生选考的课程按照等级计分,将考生的每门选考课程原始成绩根据排序从高到低划分为若干等级。参照正态分布原则,约定各等级人数所占的比例。依照相应的转化法则,得到考生的等级成绩。
等级赋分是新高考实行选考科目背景下,解决不同选科组合的考生报考同一高校同一专业情况下,由于不同课程考试难度差异可能导致的不公平的科学方式。
假设A、B考生的选科组合分别为物化史和政生地,他们都满足C高校D专业的报考要求,如果按照卷面分计算成绩,则要求这六门课程的试卷难度完全一致。如果某一门课程,如生物的试卷难度偏高,那整体上生物的卷面成绩会明显低于其他5门课程。那么A、B考生同时报考C高校D专业的情况下,B考生就会吃亏。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一个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某考生在选考该门学科的全体考生里面的相对名次位置,采取特定的赋分规则,计算出该考生本学科的成绩。这个成绩能够客观反映该考生的能力水平。所有选考学科都经过等级赋分处理之后,就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并可以进行加总,以反映不同考生的整体水平。
因此,等级赋分并不像某些人理解得那样,加剧了不同考生之间的不公平,而是将卷面分反映的不同考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赋分,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不同考生水平的差异。
山东等级赋分规则解读
依据《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山东省将每门等级考试科目考生的原始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A、B+、B、C+、C、D+、D、E共8个等级区间,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等级考试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时,将A至E等级内的考生原始成绩,按照比例转换法则,分别转换到91-100、81-90、71-80、61-70、51-60、41-50、31-40、21-30八个分数区间,得到考生的等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