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大全> 列表
匹夫之怒血溅五步典故
时间:2025-04-11 07:28:29
答案

匹夫之怒,血溅五步的典故出自《战国策·魏策四》中的《唐雎不辱使命》一文。这是一个关于战国时期安陵国使者唐雎与秦国国王的故事。典故反映了唐雎在面对秦王的威胁时,表现出的坚定立场和勇敢精神。

故事背景是秦国企图以五百里之地交换安陵国的小片领土,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坚持守护从先王那里继承的土地。秦王因此不高兴,安陵君便派唐雎出使秦国,希望能够解释自己的立场。

在与秦王的对话中,秦王质问唐雎为何安陵君不接受他的提议,并暗示了自己的不满和威胁。秦王问唐雎是否听说过天子之怒,唐雎回答没有。秦王便描述天子之怒会导致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则反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秦王轻蔑地认为布衣之怒不过是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而已。

唐雎随即反驳秦王的观点,举了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等几位布衣之士的例子,说明这些普通的士人因为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他们的行为足以震动天下。唐雎最后表示,如果士人必定发怒,那么将会导致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而今天就是这样的日子。唐雎的这番话表明了他不畏强权、宁死不屈的决心,同时也隐含了警告秦王不要轻视布衣之士的怒火。

秦王听后感到震惊,意识到唐雎的坚定和勇敢,最终以礼相待,承认了安陵国的独立地位。唐雎的这番话和行动,成为了后世赞颂的典范,展现了一个小国使者面对强国威胁时的智勇和尊严。

这个典故后来被广泛引用,用来形容普通人在正义面前的勇敢和坚定,以及在面对不公和强权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愤慨和反抗精神。同时,它也告诫统治者不应轻视民众的力量,因为匹夫之怒同样能够引发巨大的影响。

推荐
Copyright © 2025 一眼知识网 |  琼ICP备2022020623号 |  网站地图